本科生

寻迹华夏 | 解码早期中国——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寻迹山西”暑期社会实践队考察纪实(上)

时间:2025年08月02日

浏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追随习近平总书记山西考察足迹,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寻迹山西”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院党委副书记张晗、考古学系副主任王新天副教授、院团委书记胡雯三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骄阳七月深入晋南这片孕育早期中国的沃土——山西运城,展开了一场以足丈量、以眼观察、以心感悟的文明“解码”行动。


手触千年:考古现场的沉浸式课堂


队员们踏上中国考古学圣地——夏县西阴村遗址,在李济纪念馆重温国人首次独立科学发掘的里程碑意义,尤其是1926年出土的半颗人工切割的碳化蚕茧这一重要发现。这枚珍贵的实物遗存,不仅实证了史前先民对蚕的利用,也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丝绸起源和嫘祖文化传说提供了关键考古学线索。在遗址现场,他们亲身体验考古发掘,手握探铲,感受黄土下的历史脉动。仰韶文化绚丽的彩陶碎片、先民生活的印记,不再是书本图片,而是指尖可触的鲜活历史。

在夏县东下冯遗址,队员们指尖摩挲着数千年前的陶器残片,仔细辨识纹饰、拼合器型,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尝试动手参与陶片整理工作,解读这些“无字天书”背后的社会信息、工艺水平和生活图景,真切体会到从实物遗存中“解码”夏商文明的学术过程。




在绛县东吴村墓地,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考古人员清理人骨等精细发掘过程,引发了队员们对田野考古精细化操作与理论方法的深入思考,深化了对考古学严谨性的理解。

智启未来:学术碰撞中的思想火花


实践中,队员们与山西大学师生在西阴村遗址探讨早期文明的绚烂,与西北大学师生在东下冯遗址聚焦聚落布局与社会复杂化进程,与吉林大学师生在基地就遗址发掘理念、文物保护技术前沿以及晋南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核心地位等议题深入交换见解,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在闻喜邱家庄遗址聚焦晋文化关键区域的发掘现状、学术价值等。这些跨校交流,拓宽了队员们的视野,激发了思考。

1

2

科技赋能:当传统遇见未来


在吉林大学考古基地,队员们通过VR技术“置身”高度仿真的虚拟遗址,模拟操作发掘工具进行预演,直观理解现代科技如何为田野考古提供强大的预演与风险评估平台。队员们参观了高精度3D打印技术将考古数据转化为精确的器物模型。这些细节纤毫毕现的复制品,使脆弱或深埋的珍贵文物得以“重生”,为教学研究、文物保护方案制定及公众展示提供了可反复利用的珍贵实体参照,展现了科技对考古学的深度赋能。

从仰韶彩陶的绚烂到夏商都邑的雏形,从聚落房址的烟火到贵族墓葬的规制,短短数日,队员们穿梭于时空隧道,亲手触碰那些深埋黄土之下、却照亮文明进程的关键“密码”。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与先民共思“何以为中国”的精神朝圣。

通过对这些重要遗址的实地考察、动手实践与学术交流,队员们不仅深化了对中华文明早期形态的认识,更在实践中体悟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时代重任,增强了作为青年学子探索文明之源、传承文化薪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微信扫一扫可打开此内容,

使用完整服务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听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