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

行见世界 |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傅衣凌班新加坡考察日志——“海外华人的医者仁心”与“孔学海外传承”篇

时间:2025年07月13日

浏览:

7月11日上午,由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2022、2023级同学组成的“华风南下,行见星洲”傅衣凌班暑期田野实践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雲茂潮中华文化研究中心杨妍研究员带领下,来到新加坡中医师公会考察。

海外华人的医者仁心


中华医院与新加坡中医学院皆是公会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观过程中,杨妍老师借助公会内部稿件等相关史料,为同学们深入讲解新加坡中医现代化发展和传承等相关问题。

参观路线始于一楼公告栏的“中华大巴窑总院医师轮值表”。杨老师指出,名医们通过加入行业工会并提供相关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可提升自身在中医师公会中的地位,从而获得相应的行业话语权与社会人脉资源。

随后,实践队前往四楼参观中医学院。中医学院的老师在草药展示板前详细介绍了各色药方,使大家对中医药材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实践队来到公会建筑外围的草药园。在这里,专业的草药讲解员介绍了盆栽中各种药材的名称与药效,还邀请实践队品尝咖喱叶、穿心莲等药材。

中医学院的档案室是实践队的最后一站。在档案室内,同学们阅览到部分重要史料。杨老师借助这些史料介绍了中医师公会的创设过程与考核方式。

中医师公会与中医学院发展变化所隐含的重要议题,实际上正是杨老师著作《新加坡现代中医之生成》所关注的问题:新加坡中医的本土化和现代化。华人将中医传入新加坡,药方也需根据当地气候环境、病人状况进行调整。此外,传统中医未经制度化、规范化,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通过公会组织设立的医师考试、医学学院文凭等,新加坡对中医医术水平的评判逐渐走向客观化。当然,从英殖民政府到后独立政府时期,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教学、研究的三重科学化等一系列问题均是新加坡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演变路径。

孔学的海外传承


下午,新加坡国立大学雲茂潮中华文化研究中心许齐雄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孔子亦唱过番歌——孔教会与20世纪初的新加坡社会》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许教授从中国近代史和移民社会的具体时空两个角度对新加坡孔教会进行讨论,具体讲解了孔庙、祭孔、拜孔子和孔教会的内涵,特别提到了天福宫这一供奉孔子神像的民间庙宇。

接着,许教授通过会议记录、新闻报道等类型丰富的史料,为同学们介绍了实得力孔教会的基本情况,以及新加坡孔教会与中国孔教运动之间的往来互动。他提到,实得力孔教会与中国孔教运动中心人物陈焕章先生交情颇深,教会还曾为建设北京的孔教会堂、孔教大学进行募资。1928年5月3日在中国发生的“济南惨案”也曾对新加坡华社以及孔教会产生影响。该事件后,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代替陈中华成为新加坡华社新领袖,并改变了早期华社地缘团体中宗教地位高于会馆的现象。

最后,许教授总结,实得力孔教会的历史是新加坡历史的一部分。实得力孔教会不仅是关心中国的新加坡新客华人的产物,它同样受到海峡华人中重视文教者的关注,更因为新加坡的交通枢纽位置和华商的经济实力,隐隐成为南洋各地孔教会的非正式中心。

实得力孔教会在“内忧外患”之下坚持了30年,直至新加坡1942年沦陷为止。然而,实得力孔教会短短30年的历史,还是让我们看到海外华人社会与中国本土发展演变的紧密关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得力孔教会是一个“失败的社团”,但这绝不等于这是一段没有意义的历史。

讲座结束后,许教授就同学提出的近代海外华人研究的范式问题及陈嘉庚先生在华社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7月12日,实践队前往南洋理工大学、亚洲文明博物馆等地,探索新加坡的人才培养与城市文化。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微信扫一扫可打开此内容,

使用完整服务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听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