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家文化
7月8日上午,由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2022、2023级同学组成的“华风南下,行见星洲”傅衣凌班暑期田野实践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黄贤强教授的带领下,先后抵达双龙山嘉应五属义祠和永丰大三邑祠,进行实地观察与学习。


双龙山嘉应五属义祠,1887年由原籍广东嘉应州(今属梅州地区)的五县客家人共同筹建。祠堂前置半月池,为新加坡现存唯一的客家风水池,其弧形格局用于“蓄水聚气”,有助财富与气运积聚。池水与后方化胎构成太极阴阳符号——池属阴代表水,化胎属阳象征山。祠后设置的化胎土丘,其半球外型象征龙脉的孕育与稳定,可引导“龙气”贯通祠堂主轴,意蕴推动宗族的繁衍与长久。

化胎底部嵌有五块形态各异的五星石:金圆润、木方正、水曲折、火尖突、土扁平,严格对应了五行理论,象征五方龙神之气位,与内部祖龛龙神座位互为呼应。黄贤强教授现场展示了梅州仁厚温公祠五星石的照片,证实其形制传承自今粤东原乡。

新加坡客家人通过“大风水”与“小风水”的结合,将山中龙脉与土地神灵引入祖祠,确保宗祠与居住空间的风水贯通 。



永丰大三邑祠,由原籍永定、丰顺、大埔三邑客家人捐建。1882年,新加坡丰永大公会在荷兰路购买150余亩地段设立“毓山亭”坟山及“三邑祠”,供奉先人神位 。2014年,公会耗资约1800万新加坡元建成仿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三邑楼”,用于展示客家文化和举办相关活动。


与双龙山嘉应五属义祠相比,永丰大三邑祠背靠的山势更为开阔明显,但并未建设“半月池”,而是利用了门前蜿蜒流过的小河来“引龙聚气”。崇德堂内,黑红两色牌位分层陈列,部分牌位背面暗匣内写有生辰八字及忌日。“神牌位”为已逝之人而立,而“长生禄位”则为特定捐资者或族中代表人物所设,用以为其祈求福寿与事业顺遂,显示宗祠在社区仪式中的现实作用。


2
新马文学
午饭过后,实践队同学在新国大中文系研究员杨妍老师的带领下,再度出发,前往城市书房(City Book Room)。城市书房是创办于2014年的新加坡华文独立书店。创立人陈婉菁长期从事出版行业,后独立开设城市书房,专注推广本地文学、历史和社会评论等人文书籍。书店原址位于桥北路,2022年迁至如切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纸本书都会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每当提起书,她的眼神总闪耀着坚定的光芒。除了售书,城市书房也积极推动本地出版,与多位新加坡作家合作,并定期举办文化活动,打造充满思想交流与文化氛围的阅读空间。


主持人曾昭程老师首先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两届新加坡文学奖得主、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兼职讲师、知名作家黄凯德先生作了题为《记忆冒出水泡:三种文类叙说新加坡》的文学讲座,他精心挑选了自己的作品,通过散文、微型小说和现代诗三种文类,带同学们走进他眼中的新加坡。

《浮标》出自作者写给童年的散文集《达哥打》。“有一种故乡叫童年”“有一种故事叫时光”,这篇散文勾连起新加坡的五十年代与八十年代,其母校中正中学作为传统华校,曾经历过左翼学生运动的“风起云涌”,但这些却在作者的记忆中渐趋衰落。《三种人称叙说熟食中心》则用现代组诗的形式,以三种人称直击新加坡底层人民最常见的三类人群之一:熟食中心的小贩、纸巾阿姨(tissue auntie)、移工(海外劳工)的生活状况。无论是第一人称的亲历感受,还是第二人称的对话交流,抑或是第三人称的“他者”观察,都反映出作者“写诗不同于风花雪月的散文、天马行空的小说,诗歌需要体现关怀”的创作理念。
《厦门街》讲述了出生于厦门的私招车司机周翔,偶遇南下在厦门街打工的马来少年的故事。小说的二位主人公对于新加坡都是异乡人,作者巧借司机的视角展现今昔对比,将对厦门街地名的困惑延伸到对于主角身份的思考,体现了移民群体作为身处新加坡的“异乡人”,对自我身份的困惑以及对社会的疏离感。
讲座结束后,实践队队员们积极与黄老师交流互动,分享阅读的心得与困惑。黄凯德老师就写作的真实性、层次性以及对于集体记忆的重要作用等一系列疑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7月9日,实践队将前往小印度和甘榜格南,感受新加坡文化的多元、互鉴与共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微信扫一扫可打开此内容,
使用完整服务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