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纪要 | 历史研究中的水:使用水系统方法

时间:2025年05月06日

浏览:

讲座纪要 | 历史研究中的水:使用水系统方法

2025年4月18日上午,应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邀请,美国夏威夷大学荣休教授伦纳德·安达亚(Leonard Andaya)做了题为《历史研究中的水:使用水系统方法》的学术讲座。安达亚教授是耶鲁大学历史学学士、康奈尔大学东南亚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夏威夷大学荣休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东南亚现代史,特别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部和泰国南部的历史。曾任马来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奥克兰大学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讲座教授。著有《柔佛王国》《马鲁古世界:近代早期的东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史》《阿隆帕拉卡的遗产:十七世纪南苏拉威西岛(西里伯斯岛)的历史》《同一棵树上的叶子:马六甲海峡的贸易和种族》等,参与撰写《剑桥东南亚史》。该讲座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双一流名家讲坛”暨“强基拔尖人才培养系列讲座”之一,由陈博翼教授主持。


在本场讲座中,主讲人以“水”为核心线索,探讨了水资源在人类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中的多重意义和深远影响。本场讲座主要围绕三点展开:水的物理形态、人类对水的文化态度以及对水的改造。主讲人主张从“水的视角”切入,不仅是为了追溯物质资源的历史,更是为了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


讲座开篇即指出,“从水的视角理解历史”并不是提出一个新领域,而是一种促使我们反思传统历史叙事的方式。水的流动性、多变性和不可控性使它成为连接自然与社会、地方与全球、过去与未来的重要媒介。讲者提醒听众,水的历史只是整体历史中的一个面向,但却为我们提供了极具穿透力的观察角度。讲者指出,若将社会结构和历史过程看作一个市场或空间,那么水就像是通向这个空间的门廊——它既是入口,也是通道;既是边缘,也是核心。



同时,水既是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建构。讲座中举出多个例子:暴雨、洪水、风暴、干旱、闪电等自然事件固然体现水的“物理性”,但这些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比如灾难的象征、神灵的惩罚、政治动员的契机等。此外,主讲人提出“动态水”的概念,即水本身具有流动性、可变性和渗透性。正因如此,水往往挑战人类对边界、秩序与控制的认知。从河流到地下水,从雨水到海洋,从淡水到咸水,每一种水体都在具体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者提出了水陆连续体的概念。例如,在沿海地区,水不仅是农耕灌溉的基础,还是联系村落、市场、庙宇与城市的重要通道。作者指出,水具有天然的“连接性”。主讲人强调,水体——尤其是河流、海峡与洋流——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例如,在印度洋世界、南海流域、马六甲海峡等地,水路不仅承载了物资与商队的流动,也传播了语言、宗教、技术与疾病。正是在水的中介作用下,不同文化之间得以交流、碰撞与融合。


安达亚教授接下来开始介绍人们对水的文化态度。他特别指出,许多文化中对“淡水”(fresh water)与“咸水”(salt water)的分类,并非仅仅基于化学成分,更体现出人类对环境的深层认知与想象。淡水常常与纯洁、生命、生育等正面意象联系在一起,而咸水则因其广阔、危险、不确定性,被赋予神秘甚至威胁的象征。这一分类也反映在社会实践中。例如,村民通常在淡水源处进行祭祀、净化或洗礼等仪式,而在靠近海边的地方,则更可能举行祈风、祭海、捕鱼等相关的宗教活动。水在此被视为灵力的承载体,是人与“不可知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


在讲座中,安达亚教授特别讲述了水与祭祀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一些海岛社区,渔民在出海前往往要举行祭海仪式,以安抚水神、祈求丰收。例如,将鱼、酒、布料、香料等供品投向大海,象征对水域主宰的敬意。这种供奉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契约”,通过交换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保护。讲者进一步指出,这种信仰实践不仅是一种文化表征,更与地方社会秩序、渔业资源管理、性别分工、社会阶层密切相关。通过对水神的祭祀,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规训”了海洋的不确定性,将其纳入文化秩序之中。


讲者还讲述了人类对水的改造以及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水不仅塑造了信仰结构,连接不同地域,也深刻影响了政治和社会组织结构。讲座中讲者以堤坝、运河、灌溉系统等为例,阐释了水利工程如何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在许多历史时期,控制水资源往往意味着掌握粮食、劳动力与交通的主动权。主讲人指出,从古代的运河系统到现代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水利设施不仅重塑了物理地貌,也构造了行政边界与社会分层。水的治理权往往意味着合法性与权力的象征,而围绕水的冲突(如分水纠纷、河流主权等)也构成了理解国家与地方互动的切入口。


主讲人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建议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从生态学、地理学、人类学与历史学等角度共同理解水的多维度意义。他呼吁大家关注水与人类行为之间不断变化的互动:从日常生活到宗教仪式,从战争动员到灾后重建,水始终处于变化的边缘地带,成为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媒介”。


结尾部分,安达亚教授鼓励亚洲和全球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并提出研究水的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前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的一种回应。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跨国水域争端等问题,都是今日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理解水的社会性、历史性与精神性,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具前瞻性与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思维。厦门大学施雪琴教授、陈遥副教授、陈瑶副教授、张淼副教授、黄肖昱博士、娄湘旖博士等出席和参与讨论。之后同学们和老师围绕马来世界中水域的划界、港口政体与水域环境变迁、水的仪式相关等问题展开讨论。





文字:周衍丞

图片:陈遥、陈博翼

排版:林思宸

责编:尤章恒

审核:陈博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