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纪要 | 百年美国城市史的困惑与演替

时间:2025年03月28日

浏览:

讲座纪要 | 百年美国城市史的困惑与演替

2025年3月19日下午,应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邀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李文硕教授为我院师生作题为《百年美国城市史的困惑与演替》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南强城市史系列讲座”第一讲,暨“强基拔尖人才培养系列讲座”,由韩宇教授主持。李文硕教授在本次学术讲座中回顾了美国城市史研究的学理脉络与发展轨迹,不仅全面解析了百年城市史学的范式嬗变,更以丰富的个案研究深入剖析了学术史撰写的核心方法论要旨。


PART.01




讲座伊始,李文硕教授就学术史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深刻见解。他认为,学术史应是系统性回顾与批判性分析的结合,要突出观点的关联性,呈现方法论的更替,讨论差异并容纳反证。历史研究中的小问题可能植根在一个重大的问题内,从“流”到“源”可以更加完整地理解前人的研究。而后,他借助《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一书,重申方法论变化的重要性,并对学术研究中的方法、观点进行系统归纳。


PART.02




随后,李文硕教授强调了城市史研究的复杂性。城市既是自变量又是因变量,研究者们总是处在两个方向的张力中:其一,视城市为影响历史的因素,强调城市以一种内在结构塑造了发生于其中的事件和进程;其二,视城市为历史变迁的结果,认为政治经济等外部力量塑造了城市。1933年出版的《城市的兴起》,是城市史学科的起点。此后,尽管城市史研究的兴趣、方法论不断变化,然而城市史研究始终沿“因变量”和“自变量”两条线索前行。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史研究领域面临身份合法性的挑战。一方面,小阿瑟·施莱辛格这样的里程碑式人物几乎不再出现,甚至有学者质疑城市史是否还能算作一门学科。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史的领军人物并不以城市史家自居,如瑟恩斯特罗姆认为自己是社会史家,萨姆·沃纳则称自己无意中闯入了这一领域。城市史不再被视作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被视作社会史等其他门类领域的分支。在此基础上,李文硕教授从问题意识的变化、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论的变化等维度,分析了美国城市史不同时段研究方法的更替。


PART.03




最后,李文硕教授详细分析了美国城市史史学的新发展与新趋向。他指出,历史学家在对新文化史及其争议的反思中逐渐意识到,社会的情况与意义也许会受到质疑,但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生活却不可能存在。正是在社会与生活的互建中,生长出了城市的意义。这种方法并非局限在对各种感觉的描述分析,而是探求背后的社会关系和物质变迁。感官研究能够以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认识,将体验与文化表现联系起来以阐明社会分化的概念。如果说城市史与环境史的交叉点在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那么其与物质文化史的结合则起源于将物质从历史进程的背景转换为参与者。物质本身无论基础设施还是日常用品,逐渐被研究者视为权力关系、社会互动与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和表达路径。



讲座结束后,韩宇教授进行概括总结,李莉教授、陈博翼教授、赖国栋副教授也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分享了自身在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在问答环节,同学们争先进行提问。李文硕教授就在场学生提及的“东南亚城市研究的方法”“历史学科的理论基础”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南强城市史系列讲座首讲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杨旭、费宇航

图片:朱   林

排版:刘   婧

责编:林思宸

审核:李   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