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革命文学研究为何需要田野调查
2025年3月19日下午,主题为“革命文学研究为何需要田野调查”的讲座在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219-3教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理论室何浩副研究员担任主讲人。何浩副研究员近年致力于新中国建国史、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张侃教授主持。

PART 01
何浩副研究员首先展示了其治学理路与厦大史学的不解之缘,与在座听众分享了他对“华南学派”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回顾了他与郑振满教授、张侃教授一同开展田野考察、研读民间文书、探究乡土民俗的难忘经历。
接下来,何浩副研究员对“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及其田野实践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该读书会多选择与革命史和革命文学创作相关的重要地点作为田野调查点,如著名革命文学作家丁玲、周立波等人的故居,以及与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相关的村镇如河北省遵化市的“穷棒子社”西铺村、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以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等等。结合具体案例,何浩副研究员分享了几点田野调查心得,例如:在与当地人进行口述访谈时,应通过巧妙的提问来唤醒访谈对象所深藏的历史知识;通过重返历史现场,研究者有机会发现革命文学作品相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选择性创作”的特点;将革命作家置于地域社会及其权力网络中考察,有助于还原其革命文学作品的创作思路;田野调查能够还原书本未能记载的历史细节,有助于反思当前共和国史的历史叙事,修正革命文学对革命史的简单化书写。
PART 02
何浩副研究员简要回顾了当前国内文学研究的基本研究模式和流行理论范式,对于“革命文学研究为何需要田野调查”的问题,何浩副研究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在理论范式层面,何浩副研究员认为:当前文学人类学所引介的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法国文学理论是基于哲学层面的思辨演绎。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种理论并非来源于对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基于西方社会现实归纳的理论也难以准确反映中国革命文学的基本面貌。从人类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以法国文学理论为指导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往往带有先入为主的预设立场,削弱了田野调查的价值。因此,理解中国革命文学应摆脱对现有理论的依赖,通过真正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来发掘中国革命文学的特殊性。
从自身投身田野调查初心来讲,何浩副研究员表示:其革命文学研究的动力无不出于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关怀,而如何理解当前社会现实的基本面貌和形成过程则需要回到历史中寻找线索。对于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不论是左派还是右派的观点都难以令人满意,因此何浩副研究员希望以革命史和革命文学为抓手,亲自回到历史现场,以人类学“不预设立场”的态度开展田野调查,建立起对当地社会的真实认识,以获得关于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可靠知识。
从革命文学作品创作过程的角度来看,何浩副研究员指出:自延安时期以来,在毛泽东的提倡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学崇尚开展“调查研究”,革命文学作品多是基于革命文学家丰富的田野调查经历而创作的。然而,这一特色在当代的革命文学研究中并未受到重视,因此,革命文学研究应突破就文学论文学、就文本论文学的研究方式,才有助于还原革命文学家进行革命文学创作时的生命体验,还原文学创作从现实到文学所经历的“选粹”的过程,由此展现出真实的革命文学生产史。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何浩副研究员以自己对当代著名文学家浩然的研究为案例,展现了革命文学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具体方法。
PART 03
本次讲座由张侃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张侃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和在座听众感谢何浩副研究员为大家展现了一项别开生面的革命文学研究示范。张侃教授对文学研究能够细腻地还原当事人生命体验的研究风格表达了赞赏,他表示:史学研究常常更倾向于还原当事人所处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难免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缺少共情与体悟,这是今后史学研究应努力补足的方面。张侃教授亦从治史经验出发,强调了田野调查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围绕档案文献而开展的史学研究,也应贯彻田野调查的精神,回到档案产生的历史现场去检验档案的真实性,考察档案的内在涵义和外在价值。针对当前史学田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张侃教授指出:既不应该使预设立场干扰田野调查,也不应该把田野调查的宝贵成果浪费于为旧的学术观点做注解。
本次讲座无疑开拓了大家的视野,带领大家领略了革命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法,也使大家更深刻地领悟到依靠田野调查佐证研究的必要性。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文字: 陈如一、张邴豪
排版:刘 婧
责编:林思宸
审核:张 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