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我院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浏览:


近日,我院科技考古实验室联合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在国际知名考古学期刊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题为Technological choices and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late Neolithic pottery from Pingtan Island in southeastern China: Evidence from petrological analysis of ceramic artifacts at the Guishan site(中国东南平潭岛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的技术选择与功能适应:基于龟山遗址陶器岩相学分析的证据)。该研究对福建平潭岛龟山遗址(距今约4000-3200年)出土陶器进行了系统的科学分析,探讨了陶器生产的本地性,同时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制陶技术体系及其功能适应性,为深入理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的技术能力、资源利用策略以及前南岛语族人群的文化与技术背景提供了新资料。我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朱明杰为论文第一作者,葛威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图1龟山遗址的位置和周围地质环境

平潭岛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连接大陆与台湾乃至更广阔太平洋岛屿的重要地理枢纽(图1),在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这一国际重大学术课题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龟山遗址作为该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聚落,其文化面貌对于认识早期南岛语族人群的社会复杂性与技术发展水平具有关键意义。通过对龟山遗址陶器的精细分析,我们不仅能够复原先民的制陶工艺,还可进一步揭示其资源观念、技术选择逻辑及对多元社会需求的应对策略,这对于重构南岛语族起源地的史前社会图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岩相学分析和SEM-EDS分析等科技考古手段(图2),对出土于龟山遗址仪式性平台等重要遗迹单位的陶器标本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清晰地揭示出两大类制作工艺与胎质特征迥异的陶器群(图3)。

图2龟山遗址出土陶器岩相显微形貌及SEM-EDS分析

其中一类陶器以印纹硬陶与原始瓷为代表。其羼合料以细碎的火成岩颗粒(如流纹岩)为主,器型规整,采用高温烧成,部分原始瓷表面施有釉层 。该类陶器胎质致密、吸水率低,推测主要用作饮食、贮藏或具有一定的礼仪功能。尤为重要的是,原始瓷的发现标志着当时制陶工艺已达到较高水平,具有较高的陶瓷科技史价值。另一类陶器则以夹砂陶与夹有机质陶为代表,多采用富铁黏土,羼合料种类丰富,包括石英、长石等矿物颗粒,以及花岗岩、石英岩、云母片岩及硅质岩等岩石碎屑,部分陶器中甚至可见稻壳等有机物成分。该类陶器制作工艺相对粗放,通常采用较低温度的开放式烧制工艺。由于其良好的抗热震性能及独特的孔隙结构,这类陶器更适合作为炊器或日常储物用具。

图3龟山遗址出土陶器岩相胎体成分聚类

研究表明,龟山先民在陶器制作中展现了明确的计划性和对资源环境的深刻认知。他们能够根据陶器功能,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类型的黏土和羼合料,并配合相应的成型与烧制技术(图4)。例如,在夹有机质的陶支座中,器物内外的羼合料配比存在差异,内芯部分的稻壳含量更高,这不仅体现了农业副产品的有效利用,也可能有助于改善器物的隔热性与减重。此外,陶器中所见岩屑类羼合料均呈现出鲜明的本地地质特征,表明这些陶器很可能为本地生产。不同陶器工艺体系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原始瓷类器物可能与内陆苦寨坑窑口的技术存在关联,进一步提示我们,制陶技术或知识的传递并非局限于岛内,也可能存在跨区域的交流与互动。

图4龟山遗址出土陶器岩相所指示的成型工艺

这项研究的深远意义在于,它为探讨南岛语族起源这一宏大命题提供了来自大陆东南沿海核心区域的关键性地方材料。研究所揭示的技术复杂性和工艺多样性,反映出龟山遗址所代表的史前社群已具备相当程度的社会组织能力与技术创新意识。陶器所呈现出的本地化生产模式、成熟的技术体系以及对不同功能的精细适应,进一步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平潭岛先民社会已发展至较高水平。这不仅为理解前南岛语族人群在大陆时期的技术积累与社会基础提供了重要参照,也提示我们:早期南岛语族社会可能并非单一、同质的文化群体,其内部的技术传统与文化适应策略仍有待深入发掘。尽管有学者提出,在南岛语族人群扩散的特定阶段,曾形成涉及较大范围的陶器交换网络,但龟山遗址目前的考古证据更倾向于揭示一种以本地资源获取、在地制造与使用为核心的陶器生产体系。这一 发现为我们重新思考南岛语族早期发展阶段的社会互动模式、技术传播路径以及推动其后续海洋迁徙的动力与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本研究成果是区域考古与科技考古相融合的范例,不仅深化了对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的理解,也为国际南岛语族研究提供了来自中国的重要实证材料与学术见解。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综合考古学、民族学与古环境学等多学科证据,力求更全面地揭示前南岛语族人群在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活动轨迹、社会发展,以及其逐步走向海洋、展开迁徙的过程与机制。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峡西岸贝丘遗址多学科综合研究”资助(18BKG002)。

论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l7hA8MrPsN-IK


(供稿:科技考古实验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