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日下午,福建博物院院长楼建龙研究员应邀在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南光楼317会议室做讲座,题目为“守根、应变、共生——以福建博物院的创新发展为例”。楼院长结合福建博物院近年来在拓展学术交流、公众服务、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丰富实践,深入剖析了新时代博物馆如何坚守文化根脉、积极应对社会变迁并实现与社会各界的共生发展。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师生、文博从业者及文化爱好者到场聆听。

楼建龙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专业,现任福建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是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成员。他长期致力于闽越国考古与历史研究,揭示闽越文明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脉络,并推动多学科合作与青年人才培养。楼建龙先生长期担任我院研究生行业导师。讲座伊始,我院党委书记陈锦华为楼建龙先生颁发行业导师聘书(第二任期)。

一、新时代博物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楼建龙院长首先从宏观视角切入,指出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博物馆的定位与发展。他强调,与二十年前“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的博物馆形象相比,如今的博物馆已然成为公众“争相前往、社会认可”的文化地标。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得益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技术的高速迭代、文化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特别是文旅经济作为“第四大经济体”的崛起,都对博物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以福建博物院为例,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尤为显著。楼院长用一系列详实的数据证明了博物馆热潮的到来。据统计,福建博物院的年参观人数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首次突破100万人次,达到120余万;2023年增至167万人次;而到了2024年,参观人数突破207万人次。进入2025年,增长势头不减,仅五一假期五天时间,参观人数便高达12万人次,日均两万多人,远超展厅容量。这种巨大的客流量,使得文旅部门的许多活动都倾向于选择在博物馆举办。这充分说明,博物馆已从昔日“无人知晓的角落”跃升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城市乃至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之而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楼院长指出,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看”文物,而是渴望更深层次地“听”故事以及更具沉浸感的“体验” ,传统的博物馆运营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这种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楼院长认为,博物馆要回答“未来的路怎么走”这一问题,只能在“守根、应变、共生”的理念指导下,探索创新发展之路。

二、守根:立足本土,讲好福建故事
“守根”,即坚守博物馆的核心职责——做好展览,并使其立足于本土、彰显本土特色。楼院长强调,这是博物馆得以发展壮大的立足之本。
福建博物院近年来在展览方面进行了多项重大调整与创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固定陈列的全面提升。该展厅自2002年开放以来,虽在2010年进行过一次提升并获得过“十大精品陈列”称号,但到2025年已历经15年,展陈方式和内容都已显得落伍。为此,博物院今年投入专项经费,组织了由17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该展厅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升级。此次改造的重点在于融入15年来考古领域的新发现,特别是对海洋文明的解读,弥补了过去展陈的空白。楼院长坦言,改造期间因为展厅关闭收到较多投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对博物馆承载历史文化、展现地域特色的强烈需求和高度认可。博物院为此设立了为期一个月的征求意见期,邀请专家和公众前来参观并提出改进意见,以确保展览的质量和导向的正确性。
除了对固定陈列的提升,福建博物院还积极拓展展览的交流与合作。楼院长提到,许多优秀的展览不再局限于本馆展出,而是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流动”,不仅扩大了展览的影响力,也满足了不同地区观众的文化需求。
在对外交流方面,福建博物院拥有六个常年在外巡展的精品展览,其中“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和“中国白·向世界——德化白瓷精品展”最受欢迎,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的影响力。此外,博物院还成立了“福文化博物馆”等主题分馆,分馆以古民居为载体,形成对主馆展览的有效补充,进一步丰富了观众的文化体验。
楼院长强调,展览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文物的陈列,更在于通过文物讲述背后的文化故事。博物馆已从1.0时代的“看实物、贴标签”发展到2.0时代的“讲故事、说文化”,而现在正迈向3.0时代的“体验式”博物馆 。
三、应变:数字赋能与社会化服务
“应变”,即积极应对社会快速变化,通过数字赋能和创新服务,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楼院长指出,数字赋能是近年来博物馆热潮兴起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博物馆适应快速社会变化的重要手段。
福建博物院在数字赋能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其中,“智慧书院”的建设便是其一。博物院将楼顶的露天空间改造为智慧书院,专门用于举办讲座、开展学术研究和座谈,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交流平台 。
福建博物院强化数字技术在展览体验中的应用。2025年推出了“全息动物园”,首期以恐龙为主题。观众只需佩戴轻便的眼镜,即可在全息影像中体验侏罗纪时代的生物演变,甚至能感受到恐龙在身边奔跑的类似于裸眼3D的观影效果。此外,春节期间推出的X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展,通过数字增强技术,使观众可以“走进”龙门石窟,近距离观察佛像的细节;或是“穿越”到秦始皇陵地下,身临其境地感受兵马俑的阵仗,甚至可以漫步于当时的咸阳城中。楼院长表示,这些数字赋能的实践,使得观众对博物馆的要求从“看得到、听得到”提升到“体验到”,让文物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带给观众真实的“触摸感”和“沉浸感”。
在服务方面,福建博物院也进行了全面提升。楼院长坦言,过去博物馆从业者常自诩为研究者而非服务者,但如今博物馆作为“城市窗口”的定位,对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博物馆免费开放,但其运营资金来源于纳税人,因此观众有权提出服务要求。福建博物院在服务方面的一个亮点,就是推行“分众化”讲解,为不同年龄和专业背景的观众提供了3~4套语音导览。此外,为满足部分观众对更专业、更具代表性讲解的需求,博物院还引入了第三方社会化服务公司。楼院长自豪地表示,尽管福建博物院的硬件设施在国内并非一流,但在服务方面却处于国内博物馆的前列。
志愿者团队是福建博物院服务创新的中坚力量。楼院长介绍,截至目前,博物院拥有587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不计报酬、不享福利,完全凭借对博物馆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在工作。博物院每年都会招募新志愿者,去年从700多名报名者中筛选出400人面试,最终选定100名新志愿者加入。对于达到70岁“二次退休”年龄的资深志愿者,博物院会颁发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们的无私奉献。正是这支优秀的志愿者队伍,使得福建博物院在服务方面获得了诸多荣誉。
在社会教育方面,博物馆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楼院长指出,在家长对青少年教育全方位投入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在博物馆学习讲解,培养公益心、爱心、历史观和文化观。
四、共生:人才培养与跨界协作
“共生”,强调博物馆在发展中需要与各方力量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共同构建博物馆生态圈。楼院长指出,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根基,是所有展览展示和数字体验的依据。
楼院长坦言,人才短缺是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临的最大薄弱点。福建博物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积极与高校开展“馆校协作”。目前已与多所大中专院校共建教学基地,去年共接纳50余名高校实习生,主要集中在陈列、讲解和历史研究等领域。楼院长表示,此次来到厦大,也希望能尽快与厦门大学等高校达成新的共建协议,挂牌合作,开展更多合作研究。
在文物藏品方面,福建博物院目前登记在册文物达22万件,在国内博物馆中位居前列。
除了人才培养,福建博物院还积极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省内陈列展览博物馆联盟和文创联盟等活动,实现与社会各界的“共生”。其中,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旨在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包括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所有国内外博物馆,促进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组织大型联合展览,集中展示各博物馆的特色文物,成倍扩大社会影响力。此外,福建博物院去年被评为全国一级文创试点单位,文创产品收入持续增长,去年达到730万元。楼院长强调,文创并非单纯为了盈利,更重要的是传播文化、实现教育功能,带动社会各界对博物馆的认同。博物院通过文创联盟,将全省的文创产品汇集在省博物院的旗舰店进行展示和销售,形成联合品牌效应,实现合作共赢。
五、多元举措:宣传推广与社会影响力
楼院长最后强调,多元化的宣传推广是扩大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一环。福建博物院近年来在宣传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通过充分利用小红书、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功制造社会热点,吸引了大量观众。
重大活动是提升博物馆影响力的有效途径。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福建博物院举办,极大地提升了福建博物院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博物院还积极参加“博博会”等展会,展示省内优秀文物,扩大对外交流。
一个独具特色的推广举措是开放福州西湖金鳞小苑并举办“周末戏相逢”文艺演出。金鳞小苑系西湖新十景之一,经过博物院的精心打造,已经成为福州市民周末文化消费的热点。从今年二月开始,由文旅厅组织的福建省属六大文艺院团(京剧、越剧、话剧、闽剧、杂技、歌舞剧院)的顶尖演出轮流在此上演,场场爆满,发挥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充分体现了博物院作为文化平台之一,与优质文化资源的相互吸引与创新,也印证了“共生”理念的成功实践 。
六、结语
在总结发言中,楼建龙院长提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理念——以“不变的初心,拥抱万变的世界”。他认为,未来的博物馆发展应聚焦五个方面:
一是学术引领:构建跨学科研究体系,用严谨的学术成果讲述好中国故事、福建故事。
二是科技护航:依靠科技手段,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和诠释维度。
三是技术赋能:深化数字体验,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四是公众为本: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客厅和地标性建筑,使其真正成为社会认同的文化高地。
五是开放共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
楼院长表示,当前国家对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的高度重视,为文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期待与厦门大学等高校加强合作,共同为福建乃至中国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院考古学系系主任付琳老师在总结发言中,对楼院长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楼院长从拓展学术交流、公众服务、文物保护等方面介绍了福建博物院的创新案例,让师生们收获颇丰,同时也感知到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新动态,包括高校如何参与到博物馆的合作与共同发展中。

本次讲座不仅为厦门大学师生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福建博物院创新实践的机会,也为新时代博物馆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启示。
(文:朱艺欣 朱明杰;图:王凯琴;审核:葛威 楼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