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纪要 | 创造的文化与跨域的网络:“黄檗文化”和日本华人社会

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浏览:

讲座纪要 | 创造的文化与跨域的网络:“黄檗文化”和日本华人社会

2025年4月10日上午,应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邀请,本学院校友、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廖赤阳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创造的文化与跨域的网络:“黄檗文化”和日本华人社会》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双一流名家讲坛”暨“强基拔尖人才培养系列讲座”之一,由曾玲教授主持。此次讲座,廖赤阳教授从文化触变、传统创造与华人网络三个视角出发,对“黄檗文化”这一个案进行深入解读与生动阐释。



讲座伊始,廖赤阳教授简要阐述现有的黄檗文化印象,并将之浓缩为三个概念。第一,黄檗文化发祥于唐代,成熟于明代福建;第二,其在江户时代传播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与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三,黄檗文化是中日友好与交流的桥梁纽带。在此基础上,廖教授提出三个问题:是否预先存在“黄檗文化”?外来文化在日本是如何受容、触变和创造的?当代黄檗文化跨国网络如何形成、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后,廖赤阳教授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他首先从时代背景介绍隐元禅师的东渡与幕府的反应。在江户时代,长崎是日本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闽、日之间通过唐船进行频繁的贸易交往,由此逐渐形成传统华商网络。在唐寺住持逸然禅师及唐通事、唐船主、唐寺檀越等人的四度邀请下,隐元禅师循着这一唐船贸易航线东渡弘法。由此可以看到华人商贸网络与文化网络的重合。来到日本的隐元禅师,面对诸多挑战。他首先面对的是德川幕府对他是否忠于日本的考察。最终隐元以其睿智与出众的才华获得幕府的信任,幕府为他兴建日本黄檗山万福寺作为禅师弘法之地。在这一个个案中,反映出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被动性与日本对海外文化输入的主动选择性。


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前期,黄檗派的宗派势力迅速扩大。历经文化接受、抵抗、冲突、触变与创造的演化进程,到明治时代,黄檗宗独立,并成为日本禅宗的三大宗派之一。诚然,黄檗宗派的快速壮大离不开“内部僧、外部俗”的发展理念。在内部管理上,该宗派戒律森严,有着高明的地域扩展战略;在外部扩展中,除了幕府的支持外,黄檗派通过深入社会救济、教育、印刷等事业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煎茶、饮食、书画等黄檗趣味极具魅力。


黄檗派进入日本后受到了严厉批判,随着黄檗派的影响日益加深,拥檗派和排檗派产生严重分歧,僧众们对黄檗派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在这场争论中,无论是外来的黄檗派还是日本的本土佛教,都祭出了恢复和重建日本的佛教传统的大义名分,体现了复古主义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黄檗文化逆向输入中国之后,在中国同样产生了复古主义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禅宗都或多或少地染上了黄檗色彩,而黄檗派也逐渐变得日本化,从外来教派变为日本本土佛教的一个流派。



接着,廖赤阳教授谈及黄檗文化的传统创造与新黄檗网络的形成。廖教授表示,“黄檗文化”是由十分复杂、综合和多元的各种文化事象所形成的复合文化体系。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和跨国移动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建构的动态过程,而非边界和内涵固化的给定条件,可以将之视为一种新的传统创造(Invention Tradition)。1970年,越中哲也首先提出黄檗文化一词,但是并未涉及其具体内涵,而是视之为黄檗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相对的中国文化符号。到了中日邦交回复的1972年,林雪光首次给“黄檗文化”中列入了具体的文化事象之内涵。虽然21世纪以后,“黄檗文化”一词才正式出现于中国报刊。不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檗宗通过华侨与中国重建联系,逐渐形成新黄檗网络,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再华化”(Re-Sinification)。而隐元禅师与黄檗文化作为一种跨国文化资源,被列入长崎县的亚洲地域发展战略之中。黄檗文化,也成为在日华侨在中日之间构建跨国网络的重要资源。


最后,廖赤阳教授总结,在梳理黄檗宗发展脉络之余,可借助平野健一郎(Kenichiro Hirano)的国际文化论,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ubsbawm)的传统创造论、滨下武志(Takeshi Hamashita)的网络论对这一个案进行深入阐释与综合观察。首先,廖教授运用平野的理论,认为黄檗文化是在进入日本后所产生的文化触变中形成的,而在当代黄檗文化逆向输入中国后文化触变再次发生。其次,就传统创造而言,霍布斯鲍姆主要是从国家叙事的角度,对传统创造中的国民国家与民族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但是无论是廖教授的本个案,还是曾玲教授关于新加坡中元节的个案,作为华人史和多元文化的研究者,对于传统创造更多的予以十分积极和正面的评价。尤其是当他们将国家叙事的视点转换为地域叙事的视点之后,可以看到,传统创造,是活用地域的自然、历史、文化与社会资源,创造出跨国、跨地域新空间的过程。从中,蕴含着出地方主导(local initiative)的多样性与可能性。最后,廖教授援引滨下武志的网络论,提出要避免预设前提,以及边界固化和二项对立的思维,而更多地用流动、多元、周边、跨域、越境、交错、重层的视点,来观察少数族群与主流社会、网络与认同、官方与民间、文化与经济、地域与国家、传统与创造、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从这种视角展望,可以发现黄檗文化既是长崎文化也是福建文化;既是中国文化也是日本文化;既是近世的文化也是当代的文化,作为东亚地域共同的文化与价值观的体现,黄檗文化也并非一个人的创造,而是一个群个体和时代的产物,时至今日这一文化体系仍然在不断的发展创造之中,而隐元禅师和黄檗文化作为一个代表性符号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关注。其“以真待人,平等慈悲”(长崎兴福寺住持松尾法道所述)的核心价值,对于日趋以利益和物资的利害关系上展开的人际关系和西方国际关系是一种无声的反思和批判。


讲座接近尾声之际,曾玲教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对本次讲座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廖赤阳教授就在场学生提及的“隐元禅师赴日的政治意图”“在日福建商人对日本黄檗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潘迦鑫

图片:潘迦鑫

排版:陈星宇

责编:赖欣

审核:陈锦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