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纪要 | 北京大学苗润博教授讲授《作为整体史个案的契丹研究》

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浏览:

讲座纪要 | 北京大学苗润博教授讲授《作为整体史个案的契丹研究》

2025年4月15日晚,厦门大学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第128讲在南光楼202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题为《作为整体史个案的契丹研究》,特邀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苗润博主讲。本院教师刁培俊、水海刚、王炳文、朱圣明、吴海兰、张达志、李春圆、林昌丈、梁建国(序以姓氏笔画),闽南师范大学董思思教授等与校内外的六七十位同学济济一堂,参加了此次讲座。



苗老师开宗明义指出本次讲座的核心关切:我们为何要研究个案?可以在何种视野和范围下定位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回应这一关切,本次讲座从检讨关于契丹的两个常识开始,进而在人类整体生存境遇的视野下思考个案的典型意义,尝试在具有共通性、普遍性、牵动性的议题上提出新见。

中学历史课本上对契丹的介绍仅有两段话,这两段话构成了我们对契丹的两个“常识”。而苗老师针对此分别提出两个问题:

一,辽朝(契丹王朝)的建立者阿保机与契丹族是否具有天然的对应关系?

二,如何理解四时捺钵“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既往研究虽笃于考证,却始终无法跳脱《辽史》的叙述框架。就此问题须追问的是,《辽史》记载是否等于“辽时”记载?苗老师通过扎实的史源学考证,从中剥离出中原文献和辽朝文献两套体系。两种叙述的矛盾反映出契丹王朝的建立者其实是契丹集团的外来者,统治家族史与民族集团史存在明显的断裂和分殊。而这一历史本相经历文化转型之后,又在辽朝后期的历史编纂层面呈现出巨大的张力,折射出草原、中原不同政治传统的冲突。

其次是关于四时捺钵的问题,既往研究亦囿于《辽史》框架之中。通过对史源的考索和剥离,苗老师指出核心文本其实是元朝史官拼凑而成。该文本之记录者、修史者以及研究者均是汉人,进而提出疑问:契丹人的捺钵是否一定严格按照农业社会的四时理念加以安排?抛却权威文本滤镜,再度审视关于捺钵的记载可见,可以发现前所未知的历史图景。苗老师强调,定居人群基于他者认知生成的对草原政治体的理解,可能隐含由思维定式带来的扭曲、误解,亟待展开深入反思。



最后,苗老师指出:“旧”的、史料取向的史源学注重对材料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而“新”的、文本取向的史源学则是“从流到源”,走向真正彻底的源流意识。后一种史源学以文献为本体切入,强调整体贯通的关照以及文献与人的实际互动,并最终呈现出历史叙述的复杂性。一直以来,史家都在追求一个整饬的、一元的、线性的发展逻辑。契丹这一个案的典型意义就在于,它呈现了游牧—农耕交汇碰撞中制度、文化的复杂面向。不同主体的差异和矛盾常在跨文化、跨语际的交界面上方才凸显出来。而我们历史学者要做的则是“化一为多”,追问“谁的历史”,探索不同主体留下的声音。

问答环节中,李春圆教授、张达志教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进行讨论,同学们也踊跃质疑、提问、请教。苗老师对每一个问题都予以细致、诚恳的解答。



这场讲座以史源学、文献学的基本方法与民族史、政治史前沿的问题意识相交融,由个案而整体,激情澎湃而启人深思,在场师生们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最后,刁培俊教授以“精彩、精致、深邃、极致”总结陈辞。本次讲座前后持续两个多小时,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图:李洪云、陈寒荟

审核:陈锦英、刁培俊

排版:关曈欣

责编:张含笑

审核:赖珊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