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纪要 | 流动的植物和知识:美洲仙人掌在明清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图片 图片 2025年3月25日晚,应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邀请,比利时鲁汶大学历史系博士三年级学生杨倩婷(CYNTHIA ST YEUNG)做了题为《流动的植物和知识:美洲仙人掌在明清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双一流名家讲坛”暨“强基拔尖人才培养系列讲座”之一,由陈博翼教授主持。讲座围绕植物知识在明清的传播展开,结合多种史料中的植物名称与本草图像,梳理了仙人掌知识在明清中国的传

时间:2025年04月06日

浏览:

讲座纪要 | 流动的植物和知识:美洲仙人掌在明清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2025年3月25日晚,应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邀请,比利时鲁汶大学历史系博士三年级学生杨倩婷(CYNTHIA ST YEUNG)做了题为《流动的植物和知识:美洲仙人掌在明清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双一流名家讲坛”暨“强基拔尖人才培养系列讲座”之一,由陈博翼教授主持。讲座围绕植物知识在明清的传播展开,结合多种史料中的植物名称与本草图像,梳理了仙人掌知识在明清中国的传播与流变。

        讲座伊始,杨倩婷博士通过《本草品汇精要》和《植物名实图考》中仙人掌草和仙人掌的图像切入,展示“仙人掌”一词指代植物的变化,进而引申思考明清文献中的仙人掌与美洲仙人掌科植物(cactaceae)之间的关系,探究明清时期仙人掌相关文本与图像的变化。

        首先,杨博士介绍了16至18世纪的跨太平洋贸易(trans-pacific trade)。马尼拉大帆船贸易(Manila galleon trade)推动了太平洋两岸的物质文化交流,也促进植物及其知识的全球性流动,来自美洲“新世界”的仙人掌由此传入中国。杨博士从江浙、广东、福建、北京等地记载仙人掌的地方文献出发,分析仙人掌在各地记载的异同。在江浙地区,仙人掌名称经历了从“霸王树”到“仙人掌”的变化,其记载侧重于植物外观。广东文献中有“霸王树”“霸王坂”“仙人掌”等名称,记载仙人掌的外观、功用与种植环境,多见于山区县志。福建文献中记载了外观与药用功能,亦主要出现于山区县志。除此之外,北京的文献中也出现有关仙人掌的描述与图像,仙人掌知识由东南沿海传向北方。仙人掌的记载侧重与出现频率,都反映出仙人掌知识在中国沿海的传播差异。

        随后,杨博士援引西班牙神父伊格纳西奥·梅尔卡多(Ignacio Mercado)对仙人掌的记载,指出仙人掌传播到西班牙后,其治愈伤口和强身健体的药用功能得到重视。中文文献《本草纲目拾遗》与《经验良方》中,也记载了仙人掌的补脾养胃、止痛除泄等功能。仙人掌知识的本土传播过程中,其药用功能得到重视,逐渐进入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对中国本土植物学与医学发展产生影响。

        杨博士指出,查阅历史文献时要保持谨慎。知识不是线性发展的,其演变经历了复杂的整合与修正过程。例如,混淆或杂糅植物知识的情况广泛发生。部分知识(如医疗用途)流传下来,而其他实际用途却失传了。知识的选择性流传反映出知识跨时空流布的复杂性。

        讲座接近尾声之际,陈博翼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回顾总结,从物质流动、混杂科学(creolized science)、文化交流、历史地理、医疗史学、版本流变等几个方面进行延伸。问答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围绕传播史与关键词检索、零散史料与思路整合等问题与杨博士展开了热烈的对话与讨论。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字:蔡昔玲

审校:陈博翼

排版:叶丽媛

责编:何思齐

审核:陈锦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