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近古中国经济数据的研究方法与可能性——以元代粮价为例
2025年3月31日下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李春圆在南光320为我们带来名为“近古中国经济数据的研究方法与可能性——以元代粮价为例”的讲座。李春圆老师专研元代经济史,尤其是元代物价、财政等方面。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梁建国主持。本次讲座是东南历史与文化遗产学术沙龙第三期。


讲座伊始,李春圆老师强调这里讲的经济史是狭义的经济史,介绍了剑桥经济史的定义,强调了数据的重要性以及量化处理对于经济问题的必要性,尤其对目前近古经济史研究面临的“数据稀缺”的挑战做了解释,即所谓“零散数据”的三种来源。同时讨论了处理零散数据的两种方法,即在恪守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有限讨论和在容许含糊的前提下拓展分析空间,对这两种方法的局限做了讲解,并提出新的提议:通过“数字语境化”,对历史文本数据做语文学研究,将零散模糊的数据整合为整体清晰的数据集。同时强调了考虑印刷和抄写错误、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度量衡等问题的重要性。

接下来,李春圆老师强调这里所讲的“数字语境化”包含了个案性和时代共性,个案性即具体案例具体分析,时代共性就是在长时段里存在可归纳分析的共性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展开:1.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实际交易价格和政府定价,而政府定价多依靠官府的逐月物价调查,即“时估”价格。2.“语文学”的讨论,对具体词汇做历史辨析。这里讲到元代白米和糙米的区别与今天是不一样的,元代有所谓白粳米、白米、糙米,白米在北方多指“粟”,在南方指“稻米”,而南方白米和糙米是粳米的两个品种,白米稀少精贵,糙米量多易得,并且糙米和红米指的是同一种米。3.量制,即度量衡。现有史料中可见元代官方和民间大部分使用官定量制。

然后,李春圆老师采用可视化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数据选取和分析建构的原则和结果。北方选取大都及以南华北平原交通干线附近的数据,南方选取江浙、江西地区水路沿线的数据,绘制数据图后可发现:1290年前全国粮价上涨、1290-1305年持续波动、1305年以后缓慢紧缩。并且从专卖和土地税、发行印钞、盐的专卖三个角度考察政府财政结构的剧烈变化。

其次,李春圆老师对“数字语境化”的未来做了展望,比如可以扩展到对经济史的全球性研究、跨朝代研究,以及从宋代到清代前期的断代史研究。老师提到“好的数据是很稀缺也很必要的”“好的数据是建立可证伪的经济史叙事的基础”。
最后,现场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对经济史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文字:李春圆、祖希然
图片:董思远
排版:白雅亭
责编:陈思芃
审核:李春圆、陈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