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背景
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
二、教学情况
本科生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人口发展史
研究生课程:历史城市社会地理学、空间与历史、历史海洋地理学
三、科研方向
历史文化地理学、历史佛教地理学、历史海洋地理学
四、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汉唐佛教对中国地理学思想及景观的影响研究”(批准号:41971170),结项。
2.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史海洋地图集》编绘研究”(批准号:21&ZD222),在研。
3.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明清时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东南沿海基层社会应对机制研究”(批准号:10BZS059),结项。
4.主持福建省社科研究2007年度规划项目“明清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福建基层社会应对机制研究”(批准号:2007B052),结项。
五、学术成果
(一)专著
1.《佛所王土:中古中国佛教地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
2.《风下之海:明清中国闽南海洋地理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
3.《关山迢递:河陇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二)论文
1.从西域到中原:鸠摩罗什入华之旅的空间行为分析,《守正与创新:纪念史念海先生诞辰110周年暨2022年中国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4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福建省地名形成的控制性因素:兼论新修地名志的用字原则,《中国地方志》,2024年,第4期。(第一作者)
3.明清舟山群岛海防区划及主导因素研究,《历史地理研究》,2024年,第3期。(第一作者)
4.明清南澳岛海防区分界线的形成与变迁,《海交史研究》,2024年,第1期。(第一作者)
5.画地分守:明代江防信地区划与职守研究,《学术月刊》,2024年,第1期。
6.百越之疆,闽在海中,《中国三峡》,2023年,第7期。
7.冯山阻海:明清福建海洋军事布局的空间结构,《多尺度、多时空与多样性一2021年中国历史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一作者)
8.三至九世纪于阗佛教信仰空间的生产,《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
9.古代的军事预警与军报快递,《人民论坛》,2021年,第28期。
10.清代大陆兵力对台湾的跨海投送,《南国学术·澳门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11.中西僧侣建构中土清凉圣地的方法研究——以初唐五台山文殊道场形成的空间分析为例,《学术月刊》,2021年,第9期。
12.北魏佛教对洛阳都城景观的时空控制——以景观高度演替和时间节律变化为例,《学术月刊》,2020年,第7期。
13.小冰期福建省寒冷期的气候与生态变化,《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年,第4期。
14.天地之气交逆——明清时期的风信理论与航海避风,《海交史研究》,2019年,第3期。
15.背山面海:闽南的地方与世界,《地道风物·闽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
16.“梦”在佛教早期东传中的媒介作用,《南国学术·澳门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17.无远弗届与生番地界:清代台湾外国漂流民的政府救助与外洋国土理念的转变,《海交史研究》2017年,第2期。
18.清代漳州府“南门桥杀人”的地学真相与“先儒尝言”:基于九龙江洪灾的认知史考察,《海洋史研究》第9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19.天竺与中土:何为天地之中央——唐代僧人运用佛教空间结构系统整合中土空间的方法研究,《学术月刊》,2016年,第6期。
20.战时清政府对海峡西岸移民社会的控制,《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21.西方“植物猎人”的遗产与中国科学家的“植物科学”,《澳门历史研究》,2013年。
22.王维《终南山》诗“天都”考,《厦大史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
23.海洋政治地理区位与清政府对澎湖厅的经略:以风灾的政府救助为众心,《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1期。
24.边塞环境与河陇历史文化地理格局,《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5.近500年来九龙江口环境演变及其民众与海争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2期。(第一作者)
26.边塞与边郡:清代民国河陇丧礼地理研究,《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
27.边塞环境与河陇汉代学术地理格局,《厦大史学》(第三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28.清代民国边塞社会与河陇婚俗地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
29.五凉时期河陇禅法在东晋南朝的传播,《学术月刊》,2010年,第10期。
30.文化研究的地理视角与历史深度:文化地理研究的范式转换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学》,2010年07月12日。
31.花儿流变的多元融会及其地域格局,《人文国际》(创刊号),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32.此岸与彼岸之间:由《遐迩贯珍》看19世纪中叶中国民众的海上生活,《清史研究》,2009年,第4期。
33.魏晋边塞士族与河陇学术的积淀,《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
34.语言走廊:河陇近代语言地理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5.汉晋河西地缘政治与汉译佛经中心的转移,《学术月刊》,2008年,第12期。
36.武夷山历史景观意象研究:基于游客诗词、游记和景观图的分析,《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与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37.河陇形胜的分层结构与社会空间格局,《清史研究》,2007年,第4期。
38.唐代吐番内侵与河陇语言地理格局的演替,《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4期。
39.社会经济环境与庶民的时间生活:以河陇节庆习俗的地域结构为例,《清史研究》,2006年,第4期。
40.清代河陇民间信仰的地域格局与边塞特征,《复旦学报》,2006年,第4期。
41.五凉时期移民与河陇学术的盛衰:兼论陈寅恪“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说,《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42.“海侵”与“海退”:河陇上古汉语方言地理变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3.公元439年:河陇地域学术发展的转捩点,《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2期。
44.分野的虚实之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5年,第1期。
45.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46.历史时期宁夏平原灌溉渠务经营的人地关系调适,《历史地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7.发展周期的定位分级评价模型,周光召主编《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48.岩画的环境学阐释,《人文地理》,1996年,第1期。
49.世界岩画漫谈,《地理知识》,1994年,第5期。
50.宁夏地甲病、氟中毒与地理环境关系探讨,《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第4期。
六、简介
李智君,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教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福建省、厦门市高层次人才(A类)。主要从事历史文化地理学、海洋地理学和佛教地理学研究。著有《关山迢递:河陇历史文化地理研究》《风下之海:明清中国闽南海洋地理研究》《佛所王土:中古中国佛教地理研究》。在《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地理》《宗教学》等刊物转载十余篇。研究成果曾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十余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汉唐佛教对中国地理学思想及景观影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时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东南沿海基层社会应对机制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史海洋地图集》编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