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见世界|2021级历史学拔尖班马来西亚田野实践汇报会顺利召开
2024年10月8日中午12时15分,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在南光一317会议室召开2021级历史学拔尖班马来西亚田野实践汇报会。院长张侃教授(线上)、副院长李莉教授、历史学系系主任水海刚教授(线上)以及田野实践队带队老师陈博翼教授、学院团委书记王旖旎老师、本科生教学秘书范燕芳老师和助教2024级世界史硕士生周逸驰出席汇报会。

此前,2021级拔尖班的10位同学于8月1日至5日前往马来西亚马六甲、麻坡等地开展了为期5天的研学实践。考察结束后,同学们利用假期时间及时对考察活动复盘总结,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撰写1万字左右的考察报告,作为检验实践效果的参考。
汇报会上,各小组以考察报告为基础,由组员代表进行成果展示。首先是第一小组的李怡然同学进行汇报,汇报题目是《帝国遗民:马来亚锡克人与克里斯坦人在地化差异》。实践小组从马来亚的克里斯坦人和锡克人的产生入手,梳理了他们在马来亚地区的在地化过程。克里斯坦人诞生于16世纪葡萄牙人和当地人的接触,是葡萄牙人和当地人的混血后代。锡克人则是19世纪40年代后受英国人的影响进入马来西亚。二者均为殖民帝国的遗民,因此具有相似性。

实践小组先进行横向对比,考察了英国对锡克人和克里斯坦人的政策,指出英殖民时期的英国当局利用锡克人和克里斯坦人的不同特性,在保证殖民统治这一绝对前提的情况下允许其适当保留自身的身份特色,试图将其转化为有益的殖民工具。
实践小组再进行纵向对比,考察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者对克里斯坦人的政策,指出殖民统治下的克里斯坦人一直是各方政策的被动承担者。他们不断适应殖民者的统治,并在这一过程中融汇各方文化,最终融入马来社会。
实践小组紧接着对锡克人和克里斯坦人的在地化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克里斯坦人和锡克人的民族文化虽然受到了较大冲击,但仍积极传承自身的语言和宗教文化传统,以增强自身的民族独立性和认同感。同时,他们还积极与当地其它民族交流发展,参与政治活动,融入当地社会,形成了更大的群体。
最后,实践小组指出以克里斯坦人和锡克人为代表的“帝国遗民”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都是在与殖民政策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改变的。他们的历史可以作为新的研究视角,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马来亚地区的历史。实践小组还提出了一些留待解决的问题。

李莉老师肯定了小组成员敢于选取克里斯坦人和锡克人这两种族群进行对比研究,突破了同学们以往调研报告常见的海外华人类选题,并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但李莉老师认为本篇报告对同学们在实地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利用过少,对前人研究的利用过多。另外,报告前半部分关注政府,后半部分关注移民,存在考察对象不统一的问题。
陈博翼老师建议小组成员可以自葡萄牙村和锡克教寺庙的实践经历谈起,尝试对葡萄牙村的海岸线变迁、本地锡克庙与其他地区锡克庙不同的地方(独特性、古鲁)等实际问题进行深挖,发现共性外的特性,进而阐明不同族群在不同时空下的不同处境,构建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周逸驰认为报告部分环节论述不够深入,比如与葡萄牙村中老人的访谈在报告中没有体现。
随后第二小组成员沈夷蔓对其小组的成果进行了汇报,题为《平步青云:从碑铭考察马六甲华人社会》。实践小组从考察地点“青云亭”出发,以青云亭中的《曾公德颂碑》为中心,考究碑文背后的潜在背景与要素。汇报人首先指出云亭作为旧日华人社会和宗教的中心,对于研究海外华人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由此解释了选题缘由。

实践小组以青云亭碑刻铭文“鹭岛曾家湾人”“行货为商”“至于甲为西洋所轻,舟楫往来,不苛其征”等为切入点,联系实践过程中参访过的圣保罗教堂、1828-1829年马六甲进出口数据表、中国商人与巴达维亚的信件、马来群岛和东印度群岛锡矿业和农业的发展等,考究青云亭与闽南地区的贸易往来、16-18世纪殖民统治下马六甲地区港市贸的关税繁重现象。该组认为,虽然荷兰要求所有中国货物在巴达维亚贸易,马六甲地位下降,但其在对华贸易中仍占据优势地位。这一时期的马六甲既是中国商品的集散地,也是中国人来到南洋的交通中转站,对中国人来说仍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小组以“青云亭与当地华人社会”为研究重心,通过《建造祀坛功德碑》及《蔡士章奉献市厝碑》等碑文探讨了宝山亭及三宝山义冢的建造原因及过程,并关注到宝山亭内供奉的神灵信仰,关注到郑和崇拜在这片地区的产生与发展,并结合二十世纪下半叶三宝山“保山运动”探讨三宝山义冢背后所反映的华人祖先崇拜认同,关注到凝聚华人社会背后更深层次的信仰因素。
最后,实践小组在总结部分指出青云亭作为华人社会宗教信仰中心与社区管理、慈善活动和文化传承中心的双重角色,分析早期华人社会在马六甲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职能,揭示华人甲必丹在维护社区秩序、提供社会福利和促进族群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践小组亦联系马六甲华人中郑和崇拜的影响力与三宝山作为华人义冢的象征意义,观察马六甲华人社会的团结和文化传承。

李莉老师肯定了小组善于融入实地调研经验,且排版等都较为规范。小组选题“以曾公德颂碑为例”,但在报告中并未贯穿全文,报告存在“两层皮”的不足之处,“以某某为例”的选题应当紧密围绕例子展开。
陈博翼老师首先指出,文章的第二部分与其他部分有一定分离;第一、三部分完成了对碑文的录文和部分解释,但还需注意纳入近年来学者的相关研究,以及需要针对碑文内容的疑点进行突破。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步行前往三宝山时经过兴化会馆,这与海岸线的变迁有关。碑文中提到地点,还应当借助相关数据库等进行文献爬梳。
另外,田野调查的其中一个重点是要建立空间上的联系,青云亭与锡克庙的距离极近,附近又有兴化会馆,这都提醒我们马六甲是一个折叠的社会,展开不同人群间和社区内部关系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图景。
最后,华商也不是铁板一块。青云亭的华商来自漳州,青云亭外捐赠香炉的人有来自永春的,因此不同群体的关系值得考究。
周逸驰则指出文章中部分史料及其解读上的偏差,以及在碑文解读方面,可以尝试多与其它史料联系,关注细节。最后,报告会在充分的学术交流中圆满结束。
文字:2021级拔尖班
图片:范燕芳
排版:林思宸
责编:汪佳睿
审核:陈博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