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

2025级新生研讨课 | 郑学檬:学历史,辨文明,做复兴中华的接班人

时间:2025年09月28日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不断强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使命驱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厦大传统优势学科的支撑作用,将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相融合,遵循历史学人才培养规律,形成强化自主知识体系学习能力的历史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身具家国情怀与学术自信、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全面综合发展的历史学科未来领军人才。 “2025级新生研讨课” 邀请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的专家学者,分享专业知识、治学心得, 帮助学子们上好“史学第一课”




9月26日上午,2025级新生研讨课第一讲开讲。 厦门大学“南强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原常务副校长、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郑学檬 为2025级本科新生作了题为《学历史,辨文明,做复兴中国的接班人》的授课。该课程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2025级新生研讨课” “强基拔尖人才培养系列讲座” 之一。讲座由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 李莉教授 主持。



在此次新生研讨课中,郑教授分别从“历史系的学生,哪些书是必读的?”“为什么要读这些书,网上信息那么多?不是够了吗?”“历史+,就业备案之建议”三个角度向新生们介绍如何在大学学习历史,以及学习历史的意义。

郑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精选了部分有助于大学生适应和开展大学历史学习的中外历史典籍, 并通过讲解典籍节选片段的方式帮助同学学会阅读的方法。针对“信息时代网上信息丰富,阅读历史经典是否必要”的问题, 郑教授指出,只有通过精读历史典籍,锻炼出自己筛选信息、甄别信息的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学习历史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他鼓励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博览群书。

最后,结合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郑教授提出 “历史 +” 的就业建议。郑教授通过实例告诉同学们,历史学习 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历史的人不仅能从事历史相关工作,还能够实现“历史+”的跨界就业,成为融合型人才。 他巧妙的使用了植物光敏色素的概念,通过解释植物内在对环境的精密响应机制,来回应什么是素质,如何立德树人,培养人的素质。他指出历史学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能适应社会变化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另外,郑教授还教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历史学不是挣大钱、挣快钱的,需要稳扎稳打提升自己的历史积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就如何在繁忙的大学生活中阅读历史典籍进行提问。郑教授分析历史典籍的特点,告诉同学们精读典籍片段的阅读方法,让同学们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也能感受经典的熏陶。另外,对于人工智能的使用问题,郑教授也告诉同学们要有甄别信息的能力,正确判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真伪。



学习心得


2025级强基班袁祎哲同学

郑学檬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历史学学习的方法论,给我们历史学新生许多实用的建议,比如潜心阅读、培养跨学科思维。为我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2025级人文科学实验班胡鑫杰同学

郑学檬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历史并非静态的过去,而是流动的长河,能够赋予我们更为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使我们在纷扰的当下能够辨清时代的脉络。不仅如此,郑学檬老师还教导我们不仅要与时俱进,利用AI等工具进行研究学习,也要脱离网络的拘束,从实在的书籍上探寻历史的真实。这堂课对我们而言是一场思想的启蒙,激励我们不拘于一方,激励我们要更多元、更灵活、更真实地去学习历史,令我们受益匪浅。



文字:郑研研

图片:张洁仪

排版:何思齐

责编:刘婧

审核:毛蕾、郑坤艳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微信扫一扫可打开此内容,
使用完整服务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听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