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文化冷战视野下美国对华的宣传政策(1950-60年代)
2024年12月27日下午,应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翟韬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文化冷战视野下美国对华的宣传政策(1950-60年代)》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南强世界史双一流名家讲坛”暨“强基拔尖人才培养系列讲座”之一,由李莉教授主持。此次讲座,翟韬教授从“对华宣传”与“涉华宣传”入手,为我们呈现了冷战初期中美两国围绕后殖民观、第三世界观而展开的激烈的话语交锋及其现实回响。

讲座伊始,翟韬教授介绍了美国对华宣传的历史背景与基本面貌。翟教授首先阐明了美国“对华宣传”(toward China)与“涉华宣传”(about China)的不同之处。对华宣传针对的是大陆居民,以诉说历史友谊为主,体现出了美国对华的“恩人、家长观念”和“养女情结”;而涉华宣传则针对的是周边国家(乃至第三世界),以在周边和第三世界诋毁、防备和反击新中国为主。

随后,翟韬教授分别聚焦于美国的“对华宣传”与“涉华宣传”两个方面。翟教授指出,在“对华宣传”中,美国少有极端攻击性言论。甚至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宣传部门的政策文件还主要是以宣传中美友谊为主。其原因在于,长久以来,美国对中国有着一种“恩人、家长观念”和“养女情结”,自认为是中国的“慈父”和“恩师”。但翟教授也强调,这种“中美友谊”的话语背后是美国根深蒂固的帝国观念。翟教授认为,在美国的帝国身份构建之中,中国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而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则对美国这种情感认知与帝国身份起到了巨大的冲击。
美国“涉华宣传”的目的则是抵制“红色帝国”的“未来潮流”。这一方面是要与共产主义争夺民心,另一方面也关乎广大殖民地的前途之争。中美双方分别在“谁是帝国主义”“谁代表未来潮流”两个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话语交锋。美国宣传自由世界大团结反对红色帝国,中国则号召亚非拉团结反对帝国主义;中国向外传播自身的建设经验与斗争经验,美国则以现代化话语来拉拢新兴独立国家。新中国的第三世界观主要基于种族差异与共同遭受殖民的经历,而美国的第三世界观主要基于种族融合与现代化。中美两种第三世界观的分歧最主要在于如何看待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历史,以及如何看待白人种族主义等问题。翟教授认为,美国的这种第三世界观是在中美关系与对华政策中形成的,是被中国局势倒逼出来的。因此,光有苏联和美国的意识形态斗争是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国宣传要如此着力回应白色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更无法回答为什么要在第三世界这个舞台上与中国锱铢必较。第三世界关切在美国涉华政策考量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可能远比冷战因素要大,更本质。

在讲座接近尾声之际,韩宇教授、李莉教授、任慈助理教授对翟韬教授表示感谢,并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在互动交流环节,翟韬教授就在场师生提及的“美国外宣给我们的启示”“博士论文选题”“美国外交史的档案资料”“美国国内社会史与外交史联系”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细致解答。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字:张皓盟、李尚
图片:李 尚
排版:刘 婧
责编:陈思芃
审核: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