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东南历史与文化遗产学术沙龙第一期:1930年代东亚思想与社会形态
2025年3月17日下午,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主办的“东南历史与文化遗产学术沙龙”第一期在厦门大学南光楼320会议室举行。沙龙以“1930年代的东亚思想与社会形态”为主题,由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伍伶飞主持,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汪力和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邱士杰主讲。

伍伶飞老师作开场白介绍,本沙龙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平台,以促进学院内外同人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本次是第一期活动,并简要介绍了两位主讲老师的研究方向。

汪力老师以“尾崎秀实的中国社会性质论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为题作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尾崎秀实其人,他是一位国际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同情者、著名谍报组织佐尔格小组所属的红色间谍,又是日本军国主义内阁的智囊,度过了一个传奇般的人生。汪力老师表示尾崎是一位非常复杂的角色,他试图从文本出发研究尾崎的思想,认为尾崎尽管并未构筑独特系统的社会形态论,但其思想重要性不容小觑,并集中反映在《现代支那论》和《支那社会经济论》两部著作当中。

汪力老师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其一是“尾崎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认识”,尾崎重视说明中国社会现实的问题,他不满于亚细亚方式的论战脱离了社会现实、落于纯粹学术考据的现状,并且十分重视德国学者魏特夫的理论。其二是“治水社会论与尾崎秀实的中国经验”,尾崎关注魏特夫的理论,一方面因为二人颇有因缘:他曾受魏特夫《觉醒的中国》一书的极大激励,并且曾与魏特夫亲自对谈;另一方面则出于他在中国的亲身经验:他曾于1931年前往武汉洪灾现场采访。在那里,尾崎看到了麻木的灾民,看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停滞性与民众的非主体性,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重要的理解途径。其三是“封建社会论与亚细亚生产方式”,尾崎与魏特夫最大的分歧在于,魏特夫否认中国农村共同体的自立性,但尾崎却认为共同体的延续是专制国家的重要基础。农村共同体论即来自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尾崎认为共同体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逐步解体,从原始农业共同体演变成封建宗法共同体,使中国社会在治乱循环中缓慢发展。其四是“中国社会与资本主义”,尾崎的目的是要探究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历史根源,在传统中国,商业资本无法正常发展,未能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工场手工业时代,进入近代以后,列强的资本输出终究无法带来中国社会的全盘资本主义化,反而导致民族资本的畸形发展。由此,尾崎秀实反对矢内原忠雄等人关于列强的资本输出将使得中国资本主义化的主张。
总而言之,尾崎的主张是基于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矛盾的内在把握。
接着,邱士杰老师以“汉字与机械论——以山田盛太郎《日本资本主义分析》为中心”为题作了报告。他从马克思主义在东亚的传播谈起,指出中国与日本分别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东亚“半封建社会论”的两大传统:中国的半封建社会论由(半)殖民地的分析展开,尾崎秀实的理论亦属此类;日本则从“讲座派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绝对主义”天皇制入手,并以山田盛太郎的《日本资本主义分析》为代表作。直到近年,此书依然是欧美日研究日本近代思想的重要文本。

邱士杰老师以“如何叙述经济学”的问题切入山田体系的特点。《资本论》以价值为斯宾诺莎意义上的实体(Substantia),确定了这个实体转变为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范畴的逻辑次序和因果关系,形成了叙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严谨行程。《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分别在中日两国衍生出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与宇野弘藏《经济原论》为代表的两大成果,然而山田完全抛弃了这一叙述方法。《日本资本主义分析》的直观特色是以大量复杂晦涩的自创汉字术语(如“生产旋回”“基柢”“基轴”)组成精密如建筑的体系。山田盛太郎传记的作者寺出道雄认为这种特殊的写作结构受到苏联构成主义艺术的影响,但邱士杰老师认为这一问题还可以从汉字与机械论的角度推进。
首先,《日本资本主义分析》是一部基于汉字在日语中形成的特殊感觉以及凸显名词上的优势而写成的著作。此书不但坚持言文分离的传统、将近代的语音中心主义最小化,并用汉字创造出各种如机器零件般的新名词,建构起一个宛如工具机(Werkzeugmaschine)的运作结构。这台工具机就是明治维新之后成立的日本资本主义或总资本,而且是先有了工具机才进一步改造农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租改正”)并使后者成为总资本自己的动力机(Bewegungsmaschine)与传输机构(Transmissionsmechanismus)。如马克思所言:“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借由汉字与机械论的结合,山田的《分析》达到了表现机器的形象、发挥汉字的褒贬作用、以及规避审查的效果。而其叙述结构也有利于反思历史与逻辑是否与如何相统一的问题。

讲座的讨论环节,汪力老师补充说,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兴趣不断提高,但同时很多人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基本原理的认识,形成了关于阶级社会的扁平化的理论思维定势,与此同时日本学界则形成了关于共同体的理论定势。现场旁听的本院刘婷玉老师则补充:这可能是由于中日间的区域差异,日本的村社共同体至今仍然存在,相比之中国的区域差异更大。

最后,本次沙龙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李睿
图片:贺豫杭
排版:刘 婧
责编:林思宸
审核:邱士杰、卢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