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厦视新闻:厦门大学参与发掘的安徽淮南市武王墩一号墓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浏览:

厦视新闻:厦门大学参与发掘的安徽淮南市武王墩一号墓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近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厦门大学与多家单位、高校联合申报的“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项目成功入选,这也是厦门大学继“福建平潭县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后,又一次获此殊荣。记者了解到,武王墩一号墓的发掘,将为研究楚文化政治格局、礼制变迁与艺术成就树立里程碑式的考古标杆。

    “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中国考古学界设置的最高级别和最权威的奖项。根据考古发掘成果,武王墩一号墓墓主人是《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的楚考烈王熊元。武王墩墓是战国楚系墓葬中“独立陵园制”的典范,陵园面积达150万平方米,车马坑长达148米,陪葬墓、祭祀坑星罗棋布,主墓封土高逾14米,墓坑深达20米,是楚国最高等级的陵墓,展现了楚国工匠卓越的工程智慧。

    2020年以来,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张闻捷先后带领30多名厦大学子驻扎项目现场,主要负责田野发掘工作。他介绍,作为唯一一座经过科学发掘的楚王陵,这里除了出土了迄今出土口径最大的楚国大鼎等1万多件(组)文物,墓室的结构、材料、陪葬品等文物也为楚文化考古研究乃至东周秦汉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闻捷:

    比如说楚王墓葬有不同的房间,原来我们知道他是用九室的,当时我们推测把它画成了九宫格的样子,但是这次考古发掘之后,给学术界呈现了一个类似于大风车一样的(结构)和原来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所以有很多考古发现带来的新认识,为我们研究楚国的礼制、艺术、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很多丰富的材料。


    考古工作的核心在于保护和传承。张闻捷说,面对刚出土的脆弱文物,考古团队积极将科技手段和新工具运用于出土文物保护、墨书红外识别、人骨DNA研究等工作中。目前,武王墩一号墓的田野发掘工作已经初步完成,厦大师生还将参与后期的考古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预计在未来5到10年内,更完整的发掘报告将会陆续发布,同时,一大批国宝文物也将与大众见面。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闻捷:

    通过这样的考古工作,我们也可以向社会去做出一些很重大的科研科学成果,去回应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图文:转载自厦视新闻

排版:叶丽媛

责编:何思齐

审核:赖珊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