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寻根海峡文明 赓续文化基因——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资产与后勤事务管理处、招投标中心联合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

时间:2025年04月17日

浏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索两岸历史文化血脉联结,2025年4月11日至12日,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系教师党支部、院办党支部和厦门大学资产与后勤事务管理处、招投标中心联合党支部,共赴平潭开展“寻根海峡文明”主题活动。通过考察西营遗址和厦门大学平潭田野实践教育研究基地、参观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及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深植文化自信,铸牢两岸同源共识。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党建联络员林金枝老师全程参加此次活动。  


队伍首先抵达西营遗址。厦大考古学系系主任付琳介绍,该遗址是壳丘头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了东南沿海距今7500至3000年前的文化序列,为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提供关键证据,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付琳重点指出,西营遗址出土的陶器形制与台湾大坌坑文化高度相似,印证两岸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已共享文化基因。



随后,队伍来到平潭田野实践教育研究基地。厦大考古学系博士后邱益嘉现场演示探铲使用技巧,介绍了磨制石锛、夹砂陶罐等文物,还原闽台先民“简单聚落-功能分区明晰-海洋拓展”的文明脉络。由张闻捷教授指导的“平潭田野考古与南岛语族寻根”实践队,通过三年发掘为两岸同源提供实证。  



接着,队伍走进壳丘头考古遗址博物馆。博物馆“海峡陆桥”“南岛语族”等展陈,生动揭示了末次冰期台湾海峡成陆时的人类迁徙史。馆内对比展示壳丘头与台湾大坌坑遗址的陶器纹饰、贝丘遗存,直观呈现两岸先民同源的渔猎生活。目前,国际学界已将南岛语族起源研究延伸至福建沿海,为“两岸一家亲”增添考古注脚。


通过调研走访,党员同志们都更加深刻理解海峡两岸从古至今同根同源的历史事实!



队伍最后走进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讲解员系统回顾中国水下考古从起步到深海探测的突破历程,重点介绍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清代甲午战争致远舰、经远舰沉船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展厅内,南宋“南海I号”整体打捞的青瓷、明代南澳I号沉船的青花瓷片,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深海探测技术还原的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更彰显水下考古工作者“向海问史”的坚守与突破。

 


此次调研学习通过“遗址+基地+博物馆”三位一体的立体参访,让各位党员在考古实证中读懂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深刻体悟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东南坐标,坚定了以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以文化纽带增进民族认同的使命担当。党员同志们深刻体会到,要持续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考古学科建设深度融合,让青年一代在守护文明根脉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厦大智慧。




文字:宋佳怡

照片:宋佳怡

排版:陈星宇

责编:赖 欣

审核:邱嘉益、付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