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山海计划| 今月曾经照古人:唐诗中的月

时间:2025年03月19日

浏览:

山海计划| 今月曾经照古人:唐诗中的月


今月曾经

照古人

唐诗中的月


在这充满生机与诗意的季节里,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山海计划”之社区通识课堂活动也如约而至。2025年3月8日,本学期的第一期通识课堂在蜂巢山社区新邻驿站顺利开展。志愿者们与小学员们春日启航,共同探寻唐诗中关于月的那些永恒又浪漫的故事。



01 项目介绍


“山海计划”通识课堂是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公益教育项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该项目致力于通过举办覆盖周边社区、城中村和乡村小学的阅读公益课、通识科普课,用翻转课堂的方式,链接山海城乡,让大学生们去到孩子们的身边,帮助小朋友进行深度阅读,思维碰撞,观察世界。


项目长期面向厦门大学全体学生招募志愿者,志愿者在平时学期内面向周边社区和城中村开展活动,寒暑假则以实践支教模式走进乡村。日常实行一周一期制,每周末志愿者们会在相关社区为学员开展精彩纷呈的公益小课堂。




02 本期内容





课堂伊始,主讲人游怡欣同学通过一个有趣的互动环节——连字成诗,拉开了课堂序幕。




学员们的抢答声此起彼伏,那些沉睡的平仄,正在童声中苏醒。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员们完成了“热身训练”,同时也熟悉了唐诗的韵律和节奏。




接下来,游怡欣同学引入了本期主题——“唐诗中的月”,介绍了唐诗与月亮的深厚渊源。通过三首经典唐诗,主讲带领孩子们解读了月亮背后的情感密码:举头望月,李白的《静夜思》是深沉的思乡之情;露白月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战乱中对远方亲人的无尽牵挂;明月松间,王维的《山居秋暝》则是远离尘嚣后内心的宁静与安然。



主讲还向学员们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古诗鉴赏手法,鼓励学员们从不同角度品读唐诗。当孩子们发现,千年前的诗人们竟用同一个月亮寄情万物,那些“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突然变成了会呼吸的故事。


课堂尾声,游怡欣同学带领学员们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音乐停止时,拿到道具的孩子需要背诵一句与月亮相关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接龙在嬉闹间脱口而出。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还体验到了诗歌带来的乐趣。



未来的日子里,学员们或许会在抬头望月时,想起今日课堂上的欢声笑语,想起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想起月亮背后那份永恒的情感与哲思。诗意,正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静待花开。




03 志愿者说


主讲游怡欣:


在蜂巢山社区担任“唐诗中的月”通识课堂主讲,是一场无比美妙的体验。课堂上,孩子们澄澈的眼眸满是求知欲,积极回应、热烈探讨,从“床前明月光”到“海上生明月”,跟我一同穿梭于唐诗月夜。他们的配合让知识得以传递,更让诗意在社区流淌,暖人心扉。




书海泛舟 诗意人生

在一个故事里 邂逅一份纯真美好

在一本图书中 游历一次新奇体验

在一次活动中 分享一种向善观点

期待在以后的活动中

有更多的志愿者和学员与我们同行

与书为伴 与善为友

山海计划

期待您的加入







文:施诗桐、游怡欣

图:汪浩

排版:施诗桐

责编:田艾倩

审核:张晗



友情链接